《中国金融》|推动重庆金融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Connor 火币app下载 2023-09-01 57 0

导读: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中国金融,持续推进金融外汇改革创新,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优质跨境金融服务

作者|吴豪声「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副主任」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3期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腹地,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中国金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6.8%,当前占全市进出口比重提升至30%,双向直接投融资规模累计达135亿美元。在此过程中,重庆金融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持续推进金融外汇改革创新,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优质跨境金融服务。

支持“双平台”发展中国金融,打造“一带一路”开放新高地

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重庆自贸区)承载着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的战略使命,中新(重庆)战略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示范项目)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共同确定的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示范项目中国金融。为支持上述两大战略平台建设发展,重庆金融系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努力提升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有效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制度引领,完善金融合作机制中国金融。重庆自贸区挂牌以来,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以下简称重庆营管部)不断创新和完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先后出台金融支持重庆自贸区建设的36条意见、跨境金融服务涉外经济13条举措、金融外汇服务外资外贸17条意见等,支持重庆自贸区获批30余项改革试点政策。在中新合作框架下,成立由在渝金融管理部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共同参与的中新金融服务专委会,定期研讨金融合作规划及事项;常态化举办中新金融峰会,打造中国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交流合作平台;与西部12省区及海南省达成“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西部地区金融合作”协议;成立中新互联互通金融服务联盟,深化跨省市、跨机构的金融合作。

改革创新,升级金融服务引擎中国金融。基于“双平台”框架,重庆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性金融外汇改革创新,争取获批了40余项跨境金融创新试点,不断推进跨境金融服务迭代升级,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金融合作。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实现试点区域、额度、主体“三扩容”;2021年推出的全国首个“科技跨境贷”入选国务院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重庆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境外需求前景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资金瓶颈。在“科技跨境贷”支持下,成功获得215万美元境外资金,综合融资成本较境内贷款低约1个百分点。

高效便捷,提升融资结算效率中国金融。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外收支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占比超七成。重庆营管部着眼大局、聚焦重点,全力提升“一带一路”项下的跨境融资结算效率,支持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畅通、资金融通。2019年,重庆在全国首批试点上线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汇银企信息数据共享和端到端核验,将企业零散数据集中转化为银行直接可用信息,大幅提升企业结算效率和融资可获得性,促进了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提质增效。截至2023年5月末,重庆已在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上线7个应用场景,累计便利近1700家企业贸易融资和结算406亿美元,其中便利企业融资254.8亿美元,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政策扩容提质,累计便利174家企业贸易结算366.4亿美元。

服务“双通道”建设中国金融,共建“一带一路”双向大通道

中欧班列是亚欧大陆国际运输的中坚力量,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动脉”;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和“一路”的关键联结通道中国金融。重庆既是中欧班列的先行者,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要发起者、推动者和建设者。10年来,重庆金融系统精准对接两大通道建设,加大融资结算和科技创新支持,探索陆上贸易融资规则创新,构建全方位支持通道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展开全文

统筹部署,加大金融资源倾斜支持中国金融。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通“大动脉”;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21~2023年,重庆市相继出台支持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25条意见、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5年行动方案,部署强化金融服务支持。2020年,重庆营管部牵头11家市级部门印发《金融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方案》,着力完善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体系;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签订金融支持通道建设的合作备忘录,构建多省联动、协作共赢的合作模式;搭建“长江渝融通”金融服务平台,建立通道重点项目、重点进出口企业和交通物流企业的银企融资对接机制,用好用足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源支持通道发展。2022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放贷款超914亿元;为物流企业提供贷款115亿元。

科技赋能,提升通道金融服务效能中国金融。近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贸易呈现加速发展势头,近5年货物运输量增速保持在30%以上,撬动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37倍,对相关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支持下,重庆依托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创设全国唯一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融资结算应用场景,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供了多方位的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5月末,该场景已累计便利600余家企业办理融资结算37.1亿美元(其中办理融资21.2亿美元),跨境结算效率提升90%以上。重庆某企业制造和出口摩托车、沙滩车,产品主要销往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该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需定期向运输企业支付国际运输费用,支付频次高、耗时久,后来得益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应用场景的支持,业务办理耗时由之前的2~3天缩减至10分钟以内。

制度创新,探索陆上贸易融资规则中国金融。中欧班列开行以来,铁路运输在重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日益突显,金融外汇服务便利化措施也随之跟进。但相对于国际海运,陆上贸易融资业务近乎空白。对此,重庆营管部牵头8部门于2018年共同印发《关于推进运单融资促进重庆陆上贸易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铁路提(运)单融资业务探索,并制定出台《铁路提(运)单融资业务技术指南》,为辖内银行完善内部业务流程、发展铁路提(运)单融资业务提供技术支持。截至2023年5月末,全市已累计实现铁路提(运)单融资24.4亿元。

提升“本外币”服务中国金融,优化“一带一路”金融生态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企业经营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而汇率波动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金融。重庆营管部会同金融机构积极宣传推广跨境人民币使用和汇率避险并取得良好效果。

互联互通,加强金融机构跨境合作中国金融。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重庆市主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渝布局,发挥好外资金融机构集团或母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点布局优势。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先后支持新加坡企业在渝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支持泰国盘古银行在渝设立分支机构。目前,重庆市共有外资银行15家、1家代表处,外资保险法人机构或分公司12家,银行、保险机构数量均居中西部前列。与此同时,支持本地金融机构与沿线国家银行建立良好合作机制。依托“中国—中东欧银联体”金融合作机制,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与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克罗地亚等国家银联体成员签署金融合作协议,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在中新合作框架下,重庆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法人银行与星展银行、大华银行等外资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

本币优先,全力推进跨境人民币使用中国金融。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货币合作不断深化,重庆营管部积极推进更高水平的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便利化。组织开展跨境人民币“首办户”专项行动,上线跨境人民币“一码通”线上服务平台,会同市级部门举办“一带一路”对外投资及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培训会,积极引导企业在与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往来中使用人民币。2013~2022年,重庆累计与“一带一路”沿线103个国家办理跨境人民币收付达2910.9亿元。

多方联动,创新优化汇率避险服务中国金融。随着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融入,越来越多企业面临汇率双向波动的汇兑风险。针对涉外企业需求,重庆营管部推动搭建“1+3+N”的汇率避险服务机制,凝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自律机制三方合力,构建市区两级汇率避险政策激励体系。推动银行落地人民币外汇美式期权、亚式期权等创新产品,创新“小币种差额交割+人民币美元远期”组合业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60多种货币。鼓励银行为汇率避险业务减费让利,累计减免衍生业务保证金14.8亿元、为衍生业务减费让利4.6亿元。重庆某农药企业的产品大量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汇收入占比较高,在国际外汇市场震荡加剧的背景下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敞口。对此,重庆营管部指导招商银行重庆分行为企业提供“线上随心展结汇”汇率避险服务,将企业出口订单汇率锁定在目标汇率区间,有效规避汇率风险。与此同时,银行还为企业增加了专项授信额度缓解保证金缴纳压力,降低了避险成本。近两年,全市银行为近400家企业办理外汇衍生业务签约402.8亿美元,企业汇率避险的中性意识不断巩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庆金融将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为契机,持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朋友圈”,依托“双平台”“双通道”建设,聚焦融资和结算两大渠道以及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加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促进本外币一体合作,不断创新优化金融服务“生态网”,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中国金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