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发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金融作用

Connor 火币app下载 2023-09-01 51 0

作者|魏琪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4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中国金融。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发挥好金融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是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概念中国金融。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各个环节的顺畅运转、协同配合是重要前提,缺少了这个前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而金融支持则是能有效满足这一前提条件的关键力量。

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中国金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门类有序运转,人才、土地、劳动力、数据等要素的有效配置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各类要素效率的协同提升,特别是在项目投融资等关键环节,必须要有资金有效配置这个重要前提。从实体经济循环开始的“最先一公里”到实体经济产出实现闭环的“最后一公里”,金融支持必不可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微观层面就是实现要素的协同畅通,这类协调需要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其中现代金融是关键的一环。

现代化产业体系保持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中国金融。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其中每一方面的内容都需要金融资源协同配套。完整性方面,制造业门类齐全,保有这样齐全的产业门类,就离不开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有效支持;先进性方面,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各类产业基金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安全性方面,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攻关之中,合理有效的投融资方式是破解“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前提之一。

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离不开金融的持续支持中国金融。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每一个特征的实现,都需要长期积累和充足的时间保证,而要实现这些特征,就要有一个稳定的金融支持体系,确保整个过程连续而稳健。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的配合。连续稳定的金融资源支持,可以促进资金链和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耦合,在智能化改造、节能降碳、三产融合方面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当前,我国产业体系总量优势明显,为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金融。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有几方面的重点内容需要在具体实践中着力加以推进,而这也为找准金融支持的立足点提供了清晰路径。

做好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激发传统产业发展活力中国金融。传统产业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其中积累的人力、技术、设备等,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基础。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改造提升是重要方向。强化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嫁接,对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进行提升改造,是当前传统产业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实现“双碳”的目标下,传统产业节能低碳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改造的过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持续巩固传统产业积累的规模优势,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培育新动能,推动转型发展的红利持续释放,带动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从金融支持的路径看,主要是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形式多样、渠道多元且与产业发展周期相匹配的资金资源,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蓄力赋能。其中一个关键参照因素就是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的多样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对资金的需求各有差异,加之行业内部市场主体众多,发展规模和程度各异,平衡好这些关系需要金融资源在规模、结构与制度设计方面提供精准支持。

展开全文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国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当前决定国际竞争水平的重要变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于前瞻布局,在前沿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现技术突破,推动先进生产力加速转化成产业实体。同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需要具有规模效应的载体,集群建设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从金融支持的路径看,主要是根据各地要素禀赋的不同,以金融资源助力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通过直接、间接融资,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缩短建设周期。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期资金投入量是巨大的,单一融资渠道很难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带动各类主体在资金供给方面各就其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升整个产业体系的“含金量”。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良性互动中国金融。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工业化后期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融合。通过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水平,强化研发、设计、咨询等高附加值环节对加工制造业环节的支持力度。从更大范围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发挥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保障作用,强化产业之间不同类型要素的联系度,这其中,金融体系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通过调节资金配置让生产、销售、资金回笼、扩大再生产的循环更加畅通,有利于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内部形成更加坚实的“骨架”。从金融支持的路径看,应根据国民经济循环不同环节的属性和特点,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链接程度和传导规律,统筹对上游、中游、下游进行资源引导,强化支持的协同效应。注重发挥好供应链金融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方面的独特作用,实现产业链与资金链有效融合。与此同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为金融在业务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前置场景。

构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为产业运行提供支撑中国金融。我国市场腹地广,产业链供应链回旋空间大,保持这一优势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支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涉及范围广,关系交通、能源、电信、水利、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此外,新型基础设施对激活产业发展活力、调动要素资源也起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周期长、跨度大,现代化产业体系也要求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在融资模式等方面持续健全完善有关机制,发挥金融在推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的重要牵引作用,确保工程项目顺利推进。从金融支持的路径看,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搭桥铺路”,是产业体系稳健、连续运行的关键。进一步强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支持方式,加快项目资本金到位进度,规范制度建设,撬动各类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充分发挥金融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要坚持系统观念中国金融。要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施方式,着力加强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支持力度,构建资金链与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无缝衔接的长效机制。

推动金融服务供给,有效满足产业链供应链多样需求中国金融。结合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需求,在用足用好现有各类工具的前提下,研究设计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强化信贷资金投放结构和规模的研判分析,积极稳妥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支持链主企业合理开展融资,引导其将新增信贷资金用于强链补链的具体经营活动当中。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中的中小微企业,探索金融资源与实体企业精准对接的模式,支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扩大再生产。根据生产力布局方向优化金融机构在区域间的布局,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引流力度。

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提升其对各类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中国金融。实体经济竞争力虽然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在与金融资源对接的过程中,则是落脚到一个又一个具体项目。通过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强化竞争政策引导力度,做到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科技政策有效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实体经济项目的科技“含金量”。构建实体经济项目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助力金融资源根据项目质量的高低开展精准对接和支持,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倒逼实体经济企业保持财务的稳健性,强化公司内部治理,提高财务管理能力,构建起与金融资源稳定对接的合作机制。

做好市场发展综合研判分析,满足产业融资新需求中国金融。针对当前新业态新模式运行情况进行长期跟踪分析,挖掘与新的经济增长点相伴的融资需求。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引导各类资金协同加以支持,促进企业数字化改造上台阶。加强对数字产业化的全链条分析,找准最需要进行资金支持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引导金融资源按照市场配置要求进行精准对接。强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支持力度,培育行业头部企业,促进行业提升服务配套水平,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效紧密融合。

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更好发挥资金链作用中国金融。根据不同类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特征,分门别类开展融资支持。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侧重在前沿技术研发、实验室开发阶段进行重点支持。对已成熟运转并产生客观效益的产业,重点在促进行业市场主体多元化、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方面进行定向扶持,综合运用银行贷款、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产业周期与资金周期的匹配程度,最大限度发挥金融资源的效率和作用。整合优化存量产业投资基金,助力更好服务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与发展。

夯实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中国金融。在总结前期各类技术应用场景的基础上,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金融市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公众的融资、支付需求。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有序融合。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建设,建立确保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强化对金融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的监管,促进各类设施在稳健运行中充分发挥效用。探索构建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实现建设、管理、运行有效协调统一,完善各类相关治理机制。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