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法宪离老家多年,写信回家探亲人信息,结果给父亲带来牢狱之灾
近日币灾,阅读吴法宪晚年回忆录,他说到,自己从15岁开始参加红军,只回过自己的老家一次,那么,当时作为红极一时的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空军政委、司令员,照理说完全有机会和时间回家乡探亲,他为什么解放多年,才回老家一次呢?
他自己称,是对这个故乡,觉得有愧疚,无颜见江东父老,因为自己给这个家乡不仅没有带来什么帮助,还一度给自己的父亲带来不小的麻烦币灾。
吴法宪,原名吴臣清,出生在邻近兴国县南坑乡楼溪村樟坑村小组,他出生地与永丰县郡埠乡交界,童年开始即随父在永丰县君埠乡铁元村大安组深山佃耕处放牛币灾。所以他自己填写的籍贯就是这个村。
展开全文
铁元村大安组,这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只有七八户人家,地处雩山山脉的余脉,江西最大的河流赣江从南向北贯穿乡西边的盆地,盆地腹地则是赣江及众多支流组成的河谷地带币灾。一座又一座的不高的丘陵山峰延绵起伏,一边到天边。
村子座落在崇山峻岭之中,村子边上流淌着一条小溪,终年流水潺潺币灾。村子周边小山峰和丘陵相互交错,有的树木参天,翠竹密布,四季常青,有的则红壤为主,极易流失。
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初,这个村子曾是红军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因此,现在还有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前敌指挥旧址币灾。那时反围剿打得出如火如荼的时候,年仅15岁的吴法宪积极参加红军的工作,虽然年龄不大,但他带领儿童团员抬着30多付担架,轮番从战场往村里运送伤员,共抬回100多名红军指战员。
他的这一行动,得到了红军干部的表扬,被火线批准加入共青团,随后他带领儿童团员在前线,协助打扫战场,掩埋烈士遗体,战地表现突出,吸收他参加了红军,同他一起去的还有16人币灾。
吴法宪从参加红军长征走了之后,非常勤快、勇敢,不怕死,人又长得机灵,很快在部队中成为培养对象,后来得到提拔币灾。
吴法宪离开家乡参加红军长征之后,由于战争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群体的反攻倒算,很长时间一直没有音讯,吴法宪的父亲吴功信,是“匪属”自然是清剿的对象,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他的家乡,烧了他家的房子,全家被迫到山上避难,后来,东藏西躲,终于在君埠墟贩卖烟丝,勉强可以度日币灾。
就在四十年代初的一天,吴功信突然接到了儿子吴法宪的一封信,他真的喜出望外,原来自己的儿子没有死,而且还在苏北地区当了八路军的大官币灾。
可是,就在吴功信收到儿子的信后高兴劲还没有过去,就被县里来的警察把他抓去坐牢了,据说是“匪属”罪名币灾。
原来,当时,吴法宪在苏北地区担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同时还兼任淮海区专员的时候,他天真地认为,现在国共合作了,帽子上还戴了青天白日星,况且自己是淮海区专员身份也可以算作是“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了,自己老家也是国统区,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了币灾。
因此,他冒昧地从苏北盐城向家里发了一封信,把自己的一些情况告诉父亲并报平安,不料此信后来落入国民党当局手中,使他的父亲遭此牢狱之灾币灾。
后来,他的父亲在村里人凑钱作保,才使他幸免于难,这一件事情,对他的父亲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打击都是非常之大币灾。吴法宪觉得自己的行为,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特别是自己去世的老父亲,因此,到他临终之时十分愧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