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溍:犹忆当年谭家菜
谭家菜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的官府私房菜,由晚清广东进士谭宗浚(1846-1888)的家人所创世纪币论坛。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美味,亦好客酬友,常于家中作西园雅集,亲自督点,炮龙蒸凤,谭家菜自此发祥。谭宗浚与儿子谭祖任(1880-?)刻意饮食并以重金礼聘京师名厨,得其烹饪技艺,将广东菜与北京菜相结合而自成一派。
本文作者朱家溍先生(1914-2003),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历史学家,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世纪币论坛。朱先生出生于文化世家,其家族与谭家世代交好。本文原题《饮食杂说(二)》,选自《故宫退食录》。
朱氏兄弟与母亲合影(1956年)
左起:朱家源(1910-?),历史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家济(1902-1969),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书画艺术家,原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母亲张宪祗;朱家濂(1908-1997),著名版本学家,原北京图书馆中文采访部主任;朱家溍世纪币论坛。
饮食杂说
文 | 朱家溍
展开全文
来源 | 《故宫退食录》
在上次我写的《饮食杂说》中最后说到从前北京几家老饭馆的鱼翅,虽然当时也因不同的价码而有品位高低的不同,但即使当时那种最低价码的鱼翅,也是及格的水平世纪币论坛。不像近年来各大饭店的鱼翅,简直到了可笑的程度。即使价码最高的地方,如果用从前的标准衡量也是不及格的。
所谓“礼失求诸野”,饮食文化也是如此世纪币论坛。香港的银行公会厨师所做“清汤荷包翅”从原料到制作不但及格而且很不错,可以和从前丰泽园的“清汤荷包翅”相比。但荷包翅在鱼翅中还不是最上品,以原料品格而论,最上等的鱼翅是黄肉翅又叫吕宋黄。从前在北京有山西人开设的通三益、聚顺和、隆景和等类型的干鲜果店,同时这类大型商店也卖鱼翅、海参、燕窝、鲍鱼等干海味。不过要买最好的吕宋黄,必须到正阳门外西河沿一座关帝庙内,那儿有一家海味批发店,最好的黄肉翅只有这家店出售。从前在东兴楼等老字号十二元(银元)一桌鱼翅席,是一整桌菜包括一大盘鱼翅在内的价码。而这种黄肉翅买回家去自己炖,盛一个十六寸大盘,只这盘鱼翅的原料就需二十元(银元),所以从价格上就可以看出“一般”和“最好”的区别。
自己家里炖鱼翅,首先把鱼翅刷洗,然后用温水泡起来(叫做“发”),放在灶台上世纪币论坛。老式厨房砖砌的大灶,发鱼翅的盆要放在火口与汤罐口之间的位置,发的时间大约一昼夜。然后放在火口上煮到沸点以后,仍以文火继续炖至八小时即可。辅佐作料只用鸡和火腿以及黄酒,既不放酱油也不放盐,它的咸味来自火腿,做十六寸大盘的鱼翅,需两只鸡和一支金华火腿的中腰锋。这样的鱼翅端上来,只见一个整翅,翅针不外露,用筷子破开表面,翅肉才露出翅针。其味之美自不待言。
我家原来做鱼翅和东兴楼等老字号的路子差不多世纪币论坛。做黄肉翅是向谭篆青老伯学的,还有做红烧鲍鱼也是向谭老伯学的。红烧鲍鱼的做法没有什么特殊,和做红烧肉一样,关键在于原料是否地道。有人说要用开水发,有人说要用冷水发,有人说要用碱水发,有人说须抹芝麻酱。如果原料不好,这些办法都不行,费多长时间还是不行。谭老伯说,必须买那一种价钱最高的紫鲍。鲍鱼也是属于干海味,紫鲍的颜色是紫褐色,大约有七八分厚,长约二寸,椭圆形,最宽处约一寸多。泡在温水盆内,放在大灶台上火口与汤罐口之间,约四小时即发至长约四寸,即可上火,和红烧肉做法差不多,文火慢煨。
谭篆青老伯是我父亲的好朋友,他是广东南海人,名叫谭祖任,号篆青世纪币论坛。在科举时代朱、谭两家的先人曾有过年谊,已经不是一辈的交情了。我父亲和谭篆青老伯是诗文书画之交,又都喜欢游山赏花,讲究吃也是他们共同的嗜好。
谭祖任书法
我十多岁的时候,谭老伯住在西城丰盛胡同,我当初常到他家,请客吃筵席就是这个时期世纪币论坛。当然请客吃饭有鱼翅、鲍鱼是偶然的局面。我家也是如此,如果单为自己家里吃就只限于年节或生日才能把鱼翅提到日程。在我20岁左右的时候,篆青老伯家住在宣武门外南海会馆。这个时期出现一个新办法,篆青老伯有些朋友,为了要吃那种比各大饭馆更高品位的鱼翅、鲍鱼以及一些精致的家常菜,就纠合十一人再加上篆青老伯本人也算一份,共十二人组成一个“吃会”。最初每人三元(银元),定期每月一次。为了“吃会”巩固长久,定下规矩,如果因故缺席,也必须照章交费,可以派人代替,譬如派子侄或其他亲属去参加。我有时能够参加就是代替父亲前去。这种“吃会”最初只有一个,渐渐地发展到四五个,每人增至四元。除这种固定长期的“吃会”以外,后来又有经谭老的朋友介绍临时组织的局面,每人五元,谭老作为客人身份出席。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离开沦陷的北平世纪币论坛。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北平,谭老伯已经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女儿和一位侧室夫人。
谭老伯在世时,一切烹饪自己调度指挥,自己买办世纪币论坛。举例来说,做白斩鸡,谭老说:“挑选的时候,先看好,再用手在鸡背上抓一把,才能决定合格不合格。”在谭老指挥下由侧室夫人动手做。厨房中还有一个打下手的仆人。这就是当年的阵容。在这种基础上做出若干好菜,除鱼翅、鲍鱼之外,样样都让人叫绝,例如未上大菜之前摆的凉碟之一白斩鸡,就是任何饭馆所做白斩鸡无法相比的。还有烤香肠、烤金银肝,也特别好。
我家灌香肠,做金银肝和腊肉都是学谭家的做法,所以我略知一二世纪币论坛。灌香肠用肥瘦肉各一半,肥的多一些也可以。切成小块,要去掉筋和薄膜的部分,用最好的酱油和黄酒、白糖腌五六日。肠衣要翻转过来用盐搓,然后用流水洗净,以丝毫不存在大肠气味为度。灌肉的时候要塞满塞紧,以五六寸长为一节,用细麻绳捆紧,挂在向阳通风而又不会被雨淋的地方。季节要选在冬天。数月以后香肠晾干,大约有甘蔗那样粗细,就可以吃了。金银肝是用猪肝切成片,去掉肝中那些管状的部分;以最好的脂油,俗称大板油,把薄膜和筋的部分撕掉,肝和脂油都放在酱油、黄酒和白糖里面腌约五六日,然后用肝片把脂油包在中心,用细麻绳捆好,方法与晾香肠一样晾数月之久,就可以吃了。香肠和金银肝吃的时候或蒸或烤都可以,但都必须整节地蒸或烤,不可事先切段或切片。烤法是铁碗或铁锅扣起来烤。还有腌腊肉,要用五花三层的肥瘦猪肉,连皮切成一尺长的条,和香肠用的作料相同,晚上腌一整夜,次日早晨捞出来和香肠同样晾在向阳通风处。晚上再腌,次日再晾;连续腌晾七八日后,就可以挂着不动,数月之后就可以蒸吃了。因说到谭家的凉碟而谈到香肠。现在饮食业似乎只知道流行的包着塑料皮的肉肠,而不知道传统的香肠,所以我特意提出来。
谭家菜的品种很多,总的说来以炖、蒸为主,炒菜为辅世纪币论坛。主要的品种吃过之后实际已饱,但最后作为主食端上来的,例如荷叶饭,或炒面、焖面等,还是诱惑力相当大,使你看见不得不吃。荷叶饭是香稻米饭,加香菇丁、鸡丁、火腿丁,用鲜荷叶包起来蒸,为的是借荷叶的清香。焖面是用剩余鱼翅汁和面条一起焖的,上下微焦,中层是软的。炒面是牛里脊丝加芥兰菜,还有蚝油,都非常可口。就饭的家常菜,我非常喜欢有一种“三片一起吃”,篆青老伯说普通话带一点广东口音,用他的话说叫作“三片一七七”。这个菜是一片去骨的鸭肉,上面一片金华火腿,下面一片去茎的福建香菇托着,清蒸,非常好。饭后经常有胡桃茶或杏仁茶。把胡桃仁或杏仁去内皮,用小石磨磨成浆,把枣泥和在里面代替糖,煮沸为止。不太甜,又借一点枣香。杏仁用大扁(即甜杏仁)少加两三粒苦杏仁一起磨成浆,这样杏仁味才充足。当时有些饭馆也仿效胡桃茶,但都差得很远。一是太甜,二是有芡粉,粘粘糊糊不爽口。1957年左右,我和梅兰芳先生夫妇还在谭家吃过两次标准的鱼翅席、鲍鱼等。虽然篆青老伯早已去世,但究竟是在家里,所以一切还不改旧规模。又过一个时期,在北京饭店内开张了,字号叫“谭家菜”,和在家里的时期大不相同了。
谭老伯在世时,饭后的茶也是值得一提的世纪币论坛。吃过鱼翅、鲍鱼之后,喝普洱茶是很合适的。沏茶的方法是:紫沙壶摆在盆中,开水注入壶里以后,盖上壶盖,继续以开水浇壶,直到把一大壶开水浇完,这样很快就可以充分发挥茶叶的味道。
今日北京饭店谭家菜餐厅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世纪币论坛?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世纪币论坛,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世纪币论坛他》 | 《九王夺嫡》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