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破20万亿元
记者昨天从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20万亿元,在全国结算总量中的比重超过43%,继续保持首位moc币20个币。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表示,近年来,上海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
记者了解到moc币20个币,上海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的背后是这4个“加速器”——
一是金融要素市场互联互通加速推进moc币20个币。去年5月15日,利率“互换通”正式上线,“沪港通”制度安排持续优化。去年12月,沪新ETF互通启动,首对沪新ETF互通产品在两地交易所同步上市。同年启动的再保险国际交易中心,已吸引15家财险公司再保险运营中心、4家保险经纪公司入驻临港新片区国际再保险功能区。
二是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加速提升moc币20个币。依托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优势,上海持续深入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资本市场。
三是上海加速推出一系列面向国际的金融产品,包括全球首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产品——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期货moc币20个币。至此,上海已有原油、20号胶、低硫燃料油、国际铜、集装箱运价指数(欧线)期货及原油期权6个国际化品种可供境外交易者直接参与交易。30年期国债期货也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形成了覆盖短、中、长和超长关键期限的产品体系。
四是中外资金融机构在沪加速集聚moc币20个币。多个金融业对外开放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全国6家新设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国内五大行参与设立的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超过一半的新设外资控股券商全部落户在上海。持续深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92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参与上海QFLP试点,63家参与QDLP试点。
周小全介绍,接下来,上海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包括进一步“互联互通”,筹建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国际再保险中心能级,创新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期货期权品种,不断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对标对表”,对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经贸规则,在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升级、自贸区离岸债券发展等方面参与地方立法,研究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企业“走出去”行动方案,稳妥发展跨境金融、离岸金融,提升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能力;进一步“增量提质”,修订《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提升金融中心法治化水平,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沪业务范围,全面落实国民待遇,以吸引更多长期资本和国际组织来沪展业moc币20个币。
作者:张天弛
文:本报记者 张天弛 图:IC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moc币20个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