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调查研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吉安经验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吉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杨晖 胡晓农 邢振明 李韶辉」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2期
江西省吉安市自2020年8月31日获批建设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通过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搭建普惠金融数字平台、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和优化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等多方面举措,推动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量增、价降、面扩、质提”的初步成效中国金融。
经验成效
聚焦增点拓面,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中国金融。建构由上而下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广泛调动各基层机构力量,下沉服务重心,将金融服务触角向园区、社区、乡村延伸,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扩面、赋能、下沉。增设普惠金融机构网点。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新设立了上饶银行遂川县支行、九江银行安福武功山支行、泰康养老保险吉安中心支公司等12家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全市共有银行业、保险业服务网点1039个(银行业网点768个,保险业网点271个)。创设普惠金融特色支行。推出助农、适老、助残、惠企的普惠金融特色支行17家,其中社区支行9家、小微支行4家、科技支行2家、绿色支行1家、普惠金融特色支行1家,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普惠金融服务触角延伸拓展。全市建成县级普惠金融超市11个,对普惠金融服务站进行迭代升级改造,建成包括“党建+”“电商+”“红色旅游+”等标准型及简易型的普惠金融服务站1047个;吉安农商银行打造的螺子山社区普惠金融服务站亮相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聚焦技术创新,搭建普惠金融数字平台中国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金融业务朝着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让普惠金融更便捷、更可控、更高效。推广企业收支流水数据平台。基于企业收支流水数据平台推出应收账款资产池融资模式,发放了全省首单“流水贷”。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全市9家试点银行机构依托平台累计查询企业收支流水报告3949笔,支持发放普惠类口径企业贷款2239笔、合计金额60.96亿元。用好“赣金普惠”服务平台。整合金融、工商、税务、司法、政务等数据资源,打造“赣金普惠”平台3.0版。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吉安市在平台已注册用户8.58万户、融资金额497.69亿元。建好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全市涉农、涉企政务数据,建设“吉惠通”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平台入驻企业近10万家,受理融资申请3255次,授信29.62亿元,放款24.51亿元,获2022年江西省政务数据共享应用观摩最佳创新案例。
聚焦地方特色,丰富普惠金融产品体系中国金融。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创新链、服务链,推出特色金融产品160余款,其中全国首创5款、全省首创12款、全省首单11款。创新普惠信贷服务品牌。全国首创金融产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担保贷”“工银教培贷”,全省首创金融产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应收账款资产池融资模式贷款”。吉安市林权抵押融资推进储备林基地建设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清”。创新融资担保服务品牌。吉庐陵融资担保公司与中国银行、邮储银行、江西银行、吉安农商银行推出的地方版“总对总”见贷即保批量业务成功落地;开发了“乡村振兴纯信担”“制造业纯信担”“通服订单担”“担保+物流+供应链”等一系列担保产品。创新农业保险服务品牌。人保财险吉安市分公司首次承保“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综合保险”,实现吉安新材料保险零的突破。加快落实油茶、蔬菜、中药材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探索开发蜜柚价格指数、气象指数保险。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农业保险保费合计14272.78万元,同比增长44.72%,有效助力农业稳产农民增收。
聚焦惠企便民,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中国金融。针对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服务门槛高、覆盖面不足、“数字鸿沟”等难题,吉安市简化信贷流程、优化服务场景、强化政策落地,打造产品丰富、交互智能、流程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简化普惠金融信贷服务。各银行机构均建立普惠信贷“授权、授信、尽职免责”三张清单,完成制度优化、流程再造、系统升级。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全市48%的小微贷款通过线上申请,线下小微贷款审贷时间平均3.3天,普惠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提升2个百分点。优化移动支付便民服务。聘任220名乡村移动支付推广员,在10类移动支付领域建立120个移动支付场景,推动云闪付接入“吉惠通”一站式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全市新建成移动支付示范商圈15个、示范菜场12个、减费让利2693.96万元,惠及商户24.5万户。强化惠企便民政策落地。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全市25家地方法人银行建立贷款定价FTP机制,全市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20年8月末下降109个BP。
展开全文
聚焦信用培育,优化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国金融。通过推动建设信用园区试点、农村信用体系和金融纠纷化解机制,形成有机的金融生态体系,突破了客群下沉等诸多瓶颈,推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速园区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市13个县(市、区)开展信用园区创建试点,在全省率先推出“一个机制、两项产品、三项服务、四项标准”园区信用建设模式,组织实施“企业信用成长计划”,推广“应收账款资产池融资”模式,创新普惠金融服务路径,推动园区内政策、金融、信用等资源高效合理配置,让诚信企业和诚信个人都能享受更加便利服务和优惠。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率先开展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市和金惠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用创建+金融助理+乡村治理+整村授信+产业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全市共评定信用农户43.96万户、信用村454个、信用乡镇55个。加快金融纠纷化解机制建设。设立吉安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吉安市信用管理服务中心,率先设立金融审判庭(吉州区金融审判庭),强化矛盾纠纷“诉源治理”,推动“调解、诉讼、制裁”相结合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金融纠纷案件审结时间缩短约20天。
工作启示
完善普惠金融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国金融。建立普惠金融基本法律法规体系,规定普惠金融的概念、原则、适用的主体以及主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形成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差异化评估机制,按照“客观量化考核+主观定性判断”原则建立考核评估指标,根据不同类别金融机构的情况,实施差异化的评估标准。探索设立具体领域规范性、操作性规章制度,明确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权力和监管措施,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促进地方普惠金融发展和风险防控处置的责任,建立更系统的普惠金融发展顶层设计。
政策扶持协同市场参与,普惠金融进阶高质量发展中国金融。普惠金融要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培育合格的普惠金融需求主体,结合具体的普惠金融项目,对农户、小微企业、城市低收入群体进行必要的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知识、专业技术培训等,增加普惠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降低市场风险。培育合格的普惠金融供给主体,鼓励以普惠金融为发展定位的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积极开展商业合作,基于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和风险偏好,按照商业化原则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探索成立跨部门的普惠金融工作机制,制定合理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等,有效分担成本,弥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不足。
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中国金融。单一的基础服务并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始终追求创新和多元化的发展,才是普惠金融的前进动力。积极研究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普惠金融产品,优化抵质押品权属形式,探索实行“一县一策”“一镇一策”“一村一策”等模式,推出林权抵押、农产品预期收益贷等特色化信贷产品,进一步释放农业特色产权的价值,有效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金缺口。以大数据和科技创新技术为依托,秉承保本微利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针对单一的客户推出审批简便、使用灵活的线上普惠金融产品,使有真实需求的个人和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市场化价格,方便及时和有尊严地获取全面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不仅是国家金融改革和金融政策的要求,也是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同时,在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涉农、小微企业和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和金融潜能,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商业银行新的蓝海领域。
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普惠金融发展支撑体系中国金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由地方政府等牵头整合数据资源、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模式,建立覆盖全国、互联共享的普惠金融信息数据库,强化数字化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大对金融违法行为惩处力度。普惠金融涉及面广、参与机构多、社会影响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相较于其他金融领域,普惠金融领域的违法违规现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监管机构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支持金融审判不断走向专业化。创新担保增信机制。无抵押、无担保、信用差是普惠金融发展的痛点,可以搭建以市级为龙头、区县全覆盖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通过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引导更多普惠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倾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