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调查研究:推动转型金融在浙江落地见效
作者|陈彬 童春英 相一洲「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湖州市中心支行」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4期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中国金融。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要环节,高碳行业体量大、占GDP的比重高,向低碳转型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根据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研究部门的测算,2022~2030年,在碳达峰的背景下,浙江省低碳转型投资总需求约为8.30万亿元。转型金融能有针对性地为棕色领域行业企业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是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有效补充。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先行区,浙江省在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上进行了先行探索,但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应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直面困难、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转型金融在浙江省落地见效。
坚持问题导向中国金融,客观认识转型金融探索中面临的困难
对于转型金融“支持谁”,存在缺乏统一、权威标准的问题中国金融。在界定标准上,省内绿色金融改革先行区已进行了探索,例如,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湖州市转型金融支持目录》,衢州市通过建设碳账户相关标准为转型金融发展提供了碳信息支撑。但在具体实践中,无论是省级层面的“浙里低碳贷”“生态贷”,还是湖州市、衢州市推出的“碳效贷”“碳价贷”“碳惠贷”“碳融通”等系列碳金融产品,多数仍是基于企业碳配额、排污权、用能权等权益资产的抵质押贷款,具有行业普适性,并未精准对接棕色领域转型需求,且难以避免“假转型”风险。同时,缺乏统一、权威的界定标准,既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客户识别成本、降低了其参与意愿,也使相关部门难以针对转型金融精准推出贴息、政府担保和货币政策专项工具等激励政策,导致推动转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不足。
对于转型金融“如何支持”,存在工具单一、运用有限的问题中国金融。一是当前基于碳减排的金融产品主要针对绿色转型领域,即使涉及棕色领域转型,也均为“静态”金融工具,只在前期产品准入时对碳减排进行考量,后续并无持续“动态”跟进措施。二是当前“动态”金融工具仅涉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贷款,且停留在探索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贷款均仅发行(发放)两笔。三是股权类转型金融工具缺乏,问卷调查显示省内暂无此类工具运用。
对于转型金融“效果如何”,存在受限于规模小、评估缺乏依据的问题中国金融。转型金融除为棕色领域企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外,其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运用一系列与转型计划、减排目标、关键绩效指标等动态挂钩的金融工具,并辅以信息披露、效益评估,促进棕色领域企业转型。因此,要评价转型金融的效果如何,首先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模之上,但当前此项工作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并未形成规模;其次需要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报告以帮助投资者评估转型战略的可信度,但目前对此方面并无统一、权威要求,且转型效益评估的基础数据获取难。
坚持系统观念中国金融,多维度看待问题成因
企业端需求不平衡、金融端供给不充分、管理端基础建设推进较缓慢相互影响,是当前转型金融界定标准不清晰、支持工具少且成效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中国金融。
企业端需求不平衡中国金融。一方面,具备比较良好转型金融支持基础条件的企业主要为规模以上企业。例如,实地调研中,金华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表示目前数据监测平台的重点是,对34家年1万吨碳排放量和140家年5000吨碳排放量企业进行数据采集。但当前大型企业并不缺乏融资渠道,且转型金融工具在融资成本、操作便利度等方面并不比普通贷款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该类企业获取转型金融支持的意愿并不强烈。例如,实地调研中,红狮控股集团财务负责人表示,2021年红狮控股集团发行的3年期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利率为4.38%,承销费为0.2%,整体费用并不比3年期贷款利率优惠,企业之所以选择发行该债券,更多是出于社会责任和长期合作需要。另一方面,许多高碳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已经有较高资产负债率或面临较高风险,仅依赖债务融资工具,难以获得足够的转型资金,但当前缺乏股权类转型金融工具。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看,已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红狮控股集团委托第三方机构出具用于披露的评估报告的费用为20万元(与发行规模无关),对于小企业而言,财务成本较高。
展开全文
金融端供给不充分中国金融。调研中多家金融机构表示,基层行缺乏转型金融专业人才,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金融机构人员并不清楚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差异,且由于其总行并未设计标准化的转型金融产品,作为基层行客观上难以具备提供转型金融服务的能力。同时,由于上级行目前尚未针对转型金融进行专门部署,办理转型金融业务并不能享受内部转移定价补贴等优惠政策,且不影响基层行整体绩效考核,因此基层行在主观上也难有推动意愿。
管理端基础建设推进缓慢中国金融。开展转型金融工作既需要目录和清单,也需要碳排放等相关数据,当前大多数企业需要通过用电、用能等数据推算碳排放值,但上述数据分治于不同部门,存在数据割据现象。调研发现,地方发展改革、生态环境及工信部门均有相关系统收集碳排放数据,但对碳排放活动的界定及计算方法并未形成统一口径,依靠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碳核算难度较大。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标准,转型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也难以建立,无法将转型金融纳入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统计监测,因此也不能针对转型金融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支持工具,精准出台贴息奖补、风险分担等财政激励政策。
坚持守正创新中国金融,稳步推进转型金融落地见效
转型金融既能带来个体效益,也能带来社会效益,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中国金融。应该从“顶层+基层”“政府+市场”两个维度稳步推进。
加强顶层设计中国金融,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加快制定统一的转型金融相关标准
一是考虑到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要有国际间的可比性与兼容性,建议由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出台统一、权威的界定标准,以及碳排放数据采集、计算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中国金融。同时,进一步完善碳市场建设,提升市场开放程度,完善定价机制,为金融机构运用碳权益提供估值基础。二是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重要金融机构的指导,引导其前瞻性地参与标准研究。同时,建立转型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根据统计监测数据创新出台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支持工具。三是金融机构应看到转型金融将会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的趋势,积极设置转型金融专业部门,负责转型金融的产品设计,为客户转型投资提供咨询服务,建立系统内的转型金融辅导、考核等一系列机制。
鼓励基层创新中国金融,自下而上探索实践,推动转型金融落地见效
基层相关部门、机构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地方区域特色,按照“五个一”模式先行先试中国金融。
一个行业,即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如宁波市的石化、绍兴市的化工、金华市的机械加工、衢州市的氟化工、台州市的医化、丽水市的人造革等,确定一个行业进行试点,建立地方产业主管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协同机制中国金融。由经信、发展改革等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负责根据行业政策,分析行业中长期发展趋势,解读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梳理行业低碳转型技术(设备)路径。由金融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开展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研究,探索将转型金融纳入金融机构评价考核范围,组织金融机构对接客户。
一套产品,即推出精准支持转型企业与活动的金融产品体系中国金融。除金融机构法人设计的标准化转型金融工具(如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贷款)外,基层机构最重要的金融工具还是银行信贷,可推广、运用衢州市的碳账户,将转型目录和清单内企业的碳信息嵌入其信贷业务全流程,完成企业碳账户信息与贷款金额、利率、期限及担保方式的差别化匹配,创新各类信贷产品,丰富转型金融产品体系。
一套支持政策,即完善转型金融激励政策工具中国金融。允许地方先行探索建立转型金融统计监测制度,为完善激励政策工具提供依据。例如,由地方财政部门根据统计结果,给予贴息补助、风险补偿、税收减免及纳入公款竞争性存放指标等政策激励。同时,探索设立地方转型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地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
一套信息披露机制,即围绕转型金融实践与成效构建信息披露框架中国金融。各地应发挥好数字化优势为顺利进行信息披露提供支撑,如参照湖州市构建地方统一的碳核算数据库,建立金融机构碳核算中心,支持企业碳排放强度、碳效评价、信贷碳足迹查询。各机构也可通过核算中心查询信贷客户的能源消耗、企业总资产、营业收入等碳核算所需数据。省级层面可推动现有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与省双碳数智平台、“6+1”领域大数据平台等贯通,升级打造转型金融数字化服务平台。 ■
(本文系中国人民银行党校杭州中心支行2023年干部培训班调研课题)
评论